陳黎華:錯季花蕾的“引路人”
人物名片: 陳黎華,現任福建省女子監獄三級高級警長,先后榮獲“全國司法行政系統先進個人”“全國最美家庭提名”、第四屆全國“道德模范提名獎”“全國三八紅旗手”“全國三八紅旗手標兵”“全國先進工作者”“全國司法行政系統二級英模”等榮譽。 創建于1985年的福建省女子監獄是我省唯一一所收押女性服刑人員的大型綜合性監獄,在閩侯南嶼鎮舊址還保留有老建筑。1988年,女子監獄成立南港女子學校,學校精配專職教員、完善設施設備,開展文化教育和技術教育,從“三課”教育到“育新課堂”,標志著福建監獄服刑人員教育改造工作逐步實現系統化、規范化。 40年來,在女子監獄的建設和改造發展中,一批批監獄民警勇于探索、不斷實踐,為推動監獄工作高質量發展作出了積極貢獻,四十不惑的陳黎華便是其中一員。2015年,女子監獄成立“陳黎華工作室”,陳黎華扛起重任,探索未成年服刑人員教育改造新方法,成為她們的人生引路人。 陳黎華到小學為學生上法治教育課 托舉守護:一個民警講不通,就換下一個民警 扎根基層一線20余年來,陳黎華專心探索服刑人員教育改造工作,嘗試了感恩教育法、母愛教育法、宣泄教育法、轉移教育法等20多種教育改造方法,最終形成底線教育正理念、養成教育正行為、文化教育正學識、心理教育正認知、道德教育正心性、通識教育正心智、藝術教育正審美的“七正教育法”,構建起一套較為完備的未成年服刑人員教育改造體系。 “你的身后有法律,法律不是約束,而是托舉,是守護。”在一封寫給刑滿釋放人員秦某的回信中,陳黎華鼓勵她沿著正確的道路,創造新的未來。 秦某是“陳黎華工作室”成功改造的典型之一。16歲的秦某初入監獄時,社會惡習重,不服管教。“一個民警講不通,就換下一個民警去談。”陳黎華回憶道,為解決秦某的思想問題,民警每次談心談話后,都會集中復盤討論秦某的言行舉止表現,逐漸找到突破口。 “當她們把內心的秘密向你袒露的時候,你會發現那是鮮血淋漓的傷口。面對人生的種種際遇,她們遺憾地做了錯誤的選擇……”經過多次談心談話,陳黎華挖出秦某暴力源頭——父親的家暴。從小,父親對母女二人非打即罵。針對秦某崇尚“用拳頭說話”的思想,陳黎華引導其學會控制情緒,“從發脾氣前先強制自己停頓5秒,到控制每天發脾氣的次數。”慢慢地,秦某的違規頻率從以天記,減少到以周記、以月記。經過“陳黎華工作室”民警的教育引導,曾經的“問題少女”逐步蛻變新生。 “大多數未成年人犯罪的背后,都帶著原生家庭造成的心理創傷。”在陳黎華負責的未成年人犯罪群體中,很多未成年人既是校園霸凌類案件的施暴者,也是性侵害類案件的受害者,“她們對性安全一無所知,部分人已經患有性疾病,甚至13歲懷孕生子。” 對此,陳黎華結合青春期女性身心特點,對未成年服刑人員開展生理健康課程教育,引導她們正確認識、接納自己的身體,學會用正確的方式進行自我保護。同時,秉持“一把鑰匙開一把鎖”的原則,有針對性、持續性地提供心理咨詢,療愈成長創傷。 非遺改造:在一針一線中慢慢沉淀下來 “心要靜、眼要定、身要正、手要穩,自然放松……”在“陳黎華工作室”民警指導下,“絲語繡坊”服刑人員在繡布上穿針引線,練習刺繡。為拓展教育改造方法,女子監獄以“陳黎華工作室”為試點,根據女性服刑人員身心特點開展藝術矯治,成立女子監獄“絲語繡坊”,把刺繡引入服刑人員的教育改造,教授服刑人員閩繡與蘇繡的技法。 經過用心鉆研,刺繡組服刑人員掌握了雙面繡、雙異繡等難度較大的刺繡技法。通過對刺繡技術的欣賞、研習、掌握,陶冶道德情操,提升個人修養,逐步矯正了惡習。 “開設繡坊,一方面是希望更多的服刑人員能習得刺繡這項技能,在未來能有一技之長;另一方面也是希望她們在一針一線中慢慢沉淀下來,在專注中讓自己的心靈得到凈化,產生對未來的希望。”陳黎華表示,女子監獄已開設二監區、四監區等“絲語繡坊”分號,今后還將開設更多。目前,已有10名未成年服刑人員習得蘇繡閩繡技藝并能獨立創作。今年6月,在民盟福建委員會的指導下,女子監獄聯合省未管所在省圖書館舉辦非遺作品展,參展的服刑人員刺繡作品,以及運用文化藝術教育矯治服刑人員的改造成果,得到了社會大眾的關注和認可贊賞。 此外,“陳黎華工作室”還樹立全媒體觀念,打造獄內“空中課堂”,推出《女監說法》《家教診所》《空中信箱》等特色欄目。組建監獄文藝隊,由具有文藝專長的民警擔任技能教師,協助指導各監區成立剪紙、瑜伽、油畫、皮影戲等形式多樣的興趣班;打造“啟航”圖書館,與新華書店等單位合作,豐富圖書數量及種類;邀請福州非物質文化遺產項目冷凝合香制作技藝傳承人、福建師大附中高級教師等社會力量進監開展文化傳播活動,以文化人、以文育人,促進改造效能。 |